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Potty training系列之二:訓練褲使用心得

我們家小朋友學用馬桶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很短的事,一開始他不太習慣上廁所要特地坐在那上頭,但幾天之後就好了。在家訓練的時間很短,現在如果尿褲子都是因為看巧虎時不願意移動,不然通常他想上廁所都會告訴我。另外,他大小馬桶都會用了(大馬桶的訓練真的要花一點時間,一開始小朋友可能會覺得那個太高太大有點害怕)。倒是外出和daycare的部份,雖然我積極嘗試了一陣子,因為效果不彰,就先放棄了。外出時要訓練,真的要有一定的膽量和準備,有一陣子我們出門都帶著馬桶座墊、訓練褲、備用褲子一整個專用包,一有點風吹草動我就馬上抱著他直奔廁所,真的尿在褲子上了我也是一次次換上乾淨的內外褲,但實在不是任何時候我都能馬上應變,而且我也想好好享受外出的活動,所以最後還是決定不要太為難自己了。最近他越來越有不喜歡上在尿布裡的徵兆,我想等他都會提早說了,再來進行外出時的練習吧。

--

我最後把所有市面上主流的訓練褲都試了... 不過我無法說哪一個最好,因為他們的特長和適用場合不一樣,我自己最後留了一半的品牌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前面加星號的是我後來留著的)。以下是訓練褲三大類別:


第一類:外層防水,內層可加吸水墊

(1) Super Undies snap-on:(Super Undies有分有按扣和無按扣兩種,這裡討論的是前者)


Super Undies Snap-on

優點:很輕薄;可從兩側打開
缺點:即使加了吸水墊,吸水性也不太夠
註1:吸水墊有分microfiber和cotton兩種
註2:另有直接穿的夜間Super Undies,長得就像內褲但很厚,吸水性超強,媽媽們大推較大孩子夜間訓練用(但很貴)

☆(2) Flip
Flip training pants

優點:吸水墊用的是有機棉,很柔軟;外褲可重複使用;很輕薄,還算舒服;大小可調整;二手的容易賣;可從兩側打開
缺點:側邊搭配的panel有時顏色很怪,要換掉的話就得另外加購
吸水性:尚可,如果尿很多的話會微漏
其他:Flip也有出售很環保天然的拋棄式替換棉可外出時使用

☆(3) GroVia


GroVia My Choice

優點:加購booster的話吸水性超強,可安心在外出時當pull-on diaper使用;保值性超高(二手的很好賣);上下尺寸可調整(但要加寬的話就要另買side panels);可從兩側打開
缺點:加了booster就偏厚,且按扣的位置感覺不太舒服(但小孩子沒抗拒過);原尺寸太緊時換了加大side panels又太鬆(有尺寸上的gap);不容易自己穿脫
註:當成pull-on尿布的話算非常好用,在所有訓練褲中吸水性最佳(需搭配booster)

☆(4) Best Bottom

Best Bottom

優點:很舒服,使用上感覺像內褲,好穿脫,適合作為訓練褲用;有很多可愛花色
缺點:理論上可替換內墊,但實際上通常外褲也會沾濕,要一起換掉;無法從側邊打開
吸水性:尚可,如果尿很多的話會微漏
註:內墊材質是microfiber,通常我不喜歡(因為偏好天然材質),但microfiber易吸易乾還是有優勢

第二類:內外層都純棉,外觀和觸感都很像內褲,不過內外層中間有一層隱藏的防水PUL。這一類因為吸水性有限,不適合訓練初期外出使用,但因為有一定的吸收力,在家裡還滿好用的。

(1) Blueberry


Blueberry trainers

優點:有很多可愛花色;舒服;熱門
缺點:內層是polyster,我個人還是偏好天然材質

☆(2) Imse Vimse


Imse Vimse trainers

優點:有很多可愛花色;舒服好穿;內層是有機棉
缺點:是瑞典牌,因為沒有Blueberry那麼知名所以二手價偏低
註:這是我大推的牌子,線上review也都給予很高的評價。舒服好穿,有一定的吸水度,我非常喜歡,我們小朋友在家最常穿這個。

第三類:純棉不防水,底部加厚的內褲

☆Hanna Andersson training underwear


Hanna Andersson training undies

優點:材質是有機棉,超柔軟舒服;將來也可以當普通內褲用

缺點:除了底部加厚外無任何防護
註:Hanna Andersson的品質一向都很有保障,這款訓練褲的評價也一面倒的高,媽媽們對他的舒適性都很滿意。不過因為無防水設計,所以訓練初期應該只有在家裡能用。(我雖然很喜歡,最終還是收起來了,大概會等到非常穩定、極少意外了才會再拿出來用...)

以上就是我試用過後的心得,小結論就是想要有尿布般100%防漏的效果的話就選GroVia+booster(我們之前都把它當外出時的布尿布用);可以接受80%以上的防漏效果的話Flip和Best Bottom都不錯;偏好像內褲的訓練褲,也需要基本防護的話,Blueberry或Imse Vimse可以擇一;如果希望用比較密集的訓練法,想直接跳到內褲階段的話,可以選擇Hanna Andersson或其他類似款式的純棉訓練內褲。


題外話:我覺得外出時的防護性對我們來說還是滿重要的,但小朋友已經超過兩歲,不會乖乖躺著讓我們換尿布,且有些地方也沒有尿布台,而一般的布尿布又很難站著穿,所以之前我們一直把GroVia trainer當成pull-on diaper使用。但我最近發現把我們原來的布尿布(Grovia hybrid diaper with snaps)當成pull-on diaper使用的訣竅,就是兩側先扣得很鬆,然後像內褲一樣直接穿上,再調整扣的位置。這樣一來,可以很輕鬆地讓小朋友站著穿,且形狀一開始就固定好了,不會扭成一團或偏向一側。我想這個方法也適用別的牌子的snap diaper,只是因為GroVia的按扣是單排的,所以又更加容易一些。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Potty training系列之一:It's the time!

最近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potty training,已經有點小成果了,所以來分享一下目前的心得。

我原來其實沒想過這件事會這麼早發生,因為我並不急著要小孩戒尿布,覺得就順其自然讓他穿到不想穿好了,所以也沒特別注意相關的資訊。但小孩23個月左右的時候,自己對於坐在小potty上很感興趣(我們家有一個朋友送的),在我們的誘導下,居然大小號都成功了。那時我開始動念要來研究一下potty training,不過因為我們馬上就要回台灣,這件事情就先擱置了。

回來之後一切又回到原點,讓我再次想要potty training的關鍵是他換尿布時經常扭來扭去,那種左右側黏好扣好的尿布已經很難穿了,而且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尿布台可以讓他躺平。就在小孩多次扭來扭去不讓我好好換尿布之後,我想說乾脆來試試potty training好了,就這樣拿出了我之前已經買好的Hanna Andersson純棉訓練內褲...

HA的訓練褲其實就是底部加厚的棉內褲。因為很舒服,小朋友很樂意穿,但這種內褲的防護很薄弱,他穿了之後就是一再地尿在裡面然後整個濕透,實在不適合potty training初期使用,所以我就開始認真地試用起各種品牌的訓練褲。(使用心得會另外po一篇網誌分享)

小朋友剛開始試穿訓練褲時很興奮,但是後來有一點點排斥potty training,除了尿濕讓他很挫折之外,我們一直問他要不要尿尿然後想把他抱去小馬桶也讓他覺得很煩躁。他不想換濕掉的褲子、一直說不要尿然後又掙扎著不要坐小馬桶,讓本來其實就滿緊張的我覺得我們應該已經失敗了,而且一直說故事也讓我覺得很累(我有一次讀了四五本書他也沒有上出來)。但想想他三個月前成功用過小馬桶的,於是再接再厲,一方面繼續清理,一方面繼續不停地把寶物拿出來。他只要坐在馬桶上,我們就陪坐在旁邊講故事,或者拿出小禮物(玩具、書或貼紙簿)。當然其他正向情緒回饋之類的也用上了,我不知道已經誇張地表演過幾次他穿小內褲真是超可愛... (他只排斥上廁所,但是非常愛小內褲,每次選內褲都很高興,而且睡前非常不願意喚回尿布)

週五和週六晚上各試了幾個小時之後,週日一早他一醒來我又把他抱到馬桶上坐,然後跟他一起看書。因為太投入了,加上睡醒膀胱剛好是滿的,他居然就尿出來了。我們欣喜若狂,又再一次誇張地表演了能用小馬桶真是多麼棒的事。這一天他有明顯的變化,就是從尿完會說,變成尿前會說了。只是抱去馬桶之後還是會有點怕,有時隨便坐一下就跑掉。我覺得最好用的就是跟他一起看書,他看著看著就這樣上出來了。他當天在家裡除了有一次稍微尿了一點就被飛毛腿媽媽抱去馬桶上完成之外,都沒有尿在褲子上;外出時雖然尿在尿布裡,但他事前或事後都有告訴我們。雖然不敢把這樣就算做成功,但絕對算是有大進步了... 

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副食品簡介及工具推薦

*最近更新時間:1/17/2014,4:00 pm。

之前為了副食品做了很多功課,但一直沒辦法找到一個包含所有資訊的地方,看了零星的文章網誌之後還是有很多問題,所以我當時就立志改天一定要來寫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一如往常,是參考了眾多資料加上親身實驗後的心得。 :)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的時間約在4-6個月間,現在許多醫生都認為4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這樣6個月需要從副食品中獲得營養時已經能吃得很好了。如果是從4個月就開始餵食,因為有很充足的時間,可以慢慢試,即使寶寶吃得很慢很少也沒關係,而且可以從口味接近母奶的食物開始。不過要注意,為了要讓寶寶能順利過渡到自己進食的階段,副食品即使混了母乳、成液態狀,還是不能用奶瓶餵食,要用碗和湯匙讓寶寶得到吃東西的經驗。

一開始就要準備的工具:

家電

電鍋

果汁機或手持攪拌器(大推在台灣人手一支的Cuisinart hand-held blender,經濟、好用、易清潔、用途廣)

餐具

碗:

(1) 台灣人很多人買Think Baby成套的不鏽鋼餐具組,好處是不鏽鋼可以直接放入電鍋蒸,蒸好之後可直接套入塑膠外殼中而不會燙手,將來寶寶大了需要放入熱食時也不會產生毒性。其實不鏽鋼餐具組還有一些其他品牌,我個人因為不喜歡Think Baby的外觀而打算買Kangovou(不過貴很多...)。買餐具組的好處是一次到位,小孩將來的碗盤可以一次準備齊全。

(2) 如果只是考慮一開始的需要,OXO Tot Bowl Set很棒,底部防滑,大小適中,價格也可親,而且兩個剛剛好。我因為覺得副食品不會弄得很燙,所以可以接受塑膠的容器。(OXO Tot也有出餵食專用碗,但我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必要。)

湯匙:

Amazon上牌子非常多,導致我一開始不知道怎麼選。基本上任何材質較軟的都可以(一開始一定要軟的,才不會傷到小孩牙齦,而且方便清除沾了滿臉的食物),不過我推薦Boon Swap Baby Utensils。Boon的湯匙是雙頭設計,一頭是較軟的矽膠,適合初階餵食,另一頭是不鏽鋼,可以在寶寶開始自己用餐具前的過渡階段用。而且加熱食物時,不鏽鋼的那一端可以用來攪和熱食。不過Boon的湯匙很小,餵泥狀物(baby purée)時剛好,餵湯湯水水的東西時就會覺得湯匙太小要餵很久。

圍兜

主要有三種,吸水布的、防水布的、立體防水的。三種各有明顯的優缺點,而且大家的喜好差異也很大。(我三種都有... >_<;)

(1) 吸水布:舒服、服貼,而且是唯一可以防止靠近脖子的地方髒掉的圍兜,所以幾乎可以說是一定需要。建議買大一點的,Aden & Anais的就很不錯,3-pack muslin snap bib的是一般圍兜加大阪,寶寶流口水時也可以用,2-pack muslin burpy bib的是超大可以把肩膀也蓋住的圍兜,不過近脖子處比較鬆。Aden & Anais好處是夠厚、夠大、可愛、舒服,但相當貴,而且是白色布面基本上一定會染到色洗不掉。兩天洗一次的話,總數4-5個差不多。如果不想花那麼多錢在圍兜上,可以另外找大一點的布面的。

(2) 防水布:Bumkins的很受歡迎,防水又軟感覺很符合需要又好帶,但是很多寶寶(包括我們的寶寶在內)會一直掀起來玩,結果反而弄得更糟。也許等寶寶大一點會比較好用。也有些人會拿來跟吸水布圍兜結合使用,保護效果還不錯。雖然是防水布,洗了之後也是要一點時間晾乾,所以可能要兩個。

(3) 立體防水:較受歡迎的牌子是Baby Bjorn和OXO Tot。可防水,寶寶又不會往上掀,其實還不錯,但脖子的地方對胖寶寶可能會太緊,另外底下的溝槽可能會卡到一些high chair的桌面。

當初我朋友推薦我買吸水布的,我一直覺得防水的感覺更符合需要,但實際使用過後我覺得吸水布的真的比較好用,特別是在寶寶還小的時候。

桌椅

如果打算在寶寶六個月大以前就開始餵食,那時寶寶還不會自己坐直,一定要買可以後傾(recline)的椅子。有後傾功能的high chair、space-saver high chair(類似高腳椅但沒有長支架,放在一般椅子上)都可以,而且附椅墊的會讓寶寶比較舒服。我們用的是Fisher-Price的軟墊短版高腳椅,角度有三段可調,墊子可洗,我個人很愛,但因為安全帶不可拆洗在網路上有些負面評價(我們是覺得無所謂,真的髒了就算了...)。

如果是寶寶會坐直之後才開始餵副食品,那就任何寶寶椅都可以。有些人喜歡沒有附墊的全塑膠的椅子,因為寶寶真的會把桌子椅子弄得其髒無比,好擦好洗很重要。Fisher-Price Healthy Care Deluxe大概是最熱門的型號。(但我們還是比較偏好有軟墊的。)

有名的Bumbo椅用的時間真的很短,而且腿胖的小孩一下就坐不進去了,所以我不太推薦。

食物

再來就是食物的部份... 在美國一開始通常先吃米糊(米精 rice cereal 混水或奶),在台灣則是十倍粥(米1:水10)。我推薦Earth's Best的米精,因為是有機的,也不貴(而且我在一個醫生的網站上也看到推薦)。米精沒有問題的話,就可以吃別的單一穀類粉,例如燕麥粉(oatmeal cereal);再之後就可以進階到multigrain。

另外還有蔬菜和水果泥,一開始常吃的有蘋果、梨子、香蕉、酪梨、butternut squash、紅蘿蔔、地瓜、花椰菜泥等等。一種吃四天,沒有過敏反應後,就可以試另一種。其實超簡單做,買有機的蔬菜水果,洗淨、削皮、切塊、蒸熟,然後保留蒸煮時的水份,一起打成泥。除了立即餵食的部份外,其他的可以儲存起來。很快就要吃的放冰箱,其他的可以放入冰庫。(一顆地瓜就可以做出一整盒的冰磚,可以吃上很久,所以自己做真的不會很麻煩,找有空時蒸一樣食物打成泥,不久之後冰庫裡就會充滿各種口味的彩色冰磚了...)


至於該怎麼做這些寶寶泥,以及哪些食物可以先試,哪些應該避免,可以參考以下幾本書:Top 100 Baby Purées、201 Organic Baby Purées、Wholesome Baby Food Guide。其中第一本最暢銷,由易到難的食譜都有(作者本身是英國有名的食譜作家);第二本前面的介紹寫得很詳細,食譜也特別多且簡明易行;第三本書的資料特別豐富(有免費的網上版),但是也就相對比較花時間閱讀。我覺得如果只想快速得到一些寶寶食譜,前兩本都可以;第三本可以當延伸閱讀用。(這幾本書裡的食譜不只寶寶泥,還有之後的幼兒食物,我覺得滿不錯的。)

食物的保存用具

(1) 保鮮盒:OXO Tot Baby Blocks Freezer Storage Containers,有2oz x 6 和4oz x 4兩種尺寸。因為有些人說2oz的很快就會不夠大,所以我直接買了一組4oz的。(如果家中已經有小的保鮮密封盒,或只打算用冰庫儲存食物,這個不買也沒關係。)

(2) 冰塊盒:OXO Tot Baby Food Freezer Tray,一格0.75oz,共14格。把寶寶泥倒入冰塊盒中冰凍起來,變硬之後可以把冰磚倒入夾鏈袋中保存,這樣就不需要太多冰塊盒。1-2個差不多,看一次會做的量而定。基本上普通有蓋的冰塊盒也可以,但OXO Tot的盒子有弧度,稍微折一下盒子冰磚就很容易滑出,我們很喜歡,還多買了一個用來放普通冰塊。(如果寶寶泥水份太多時,比較容易黏住,這時只要用溫水稍微沖一下盒子底部,就很容易取出了。)


我本來覺得矽膠的冰塊盒很棒,冰磚不會黏住,很容易可以倒出來,所以還買了評價不錯但價格昂貴的法國牌Beaba七格小花狀冰塊盒(一格2oz)。但最後證明完全沒有必要買貴的,因為雖然是矽膠,水份多了一樣會黏住,而且冰磚做小一點還容易混和(例如一塊地瓜配一塊紅蘿蔔),吃得多的話多放幾塊冰磚即可。

第二階段以後的工具:

等寶寶更大一點,可能會在外吃副食品時,就可以加買攜帶式湯匙(附盒)、Thermos或象印牌食物燜燒罐(Thermos在美國買很便宜,象印牌較貴,但可在台灣有組合價時買;Thermos的約500cc左右,象印牌有出350cc左右的,不考慮遠程用途的話我覺得大小比較剛好)、外出時好用的圍兜、水杯(醫生建議六個月大開始用,第一階段先用soft spout的);再更大一點就可以食物剪刀或切碎器等等。這些就等將來再分享囉!

補充:食物加熱法
一般都是用電鍋加熱冰磚,也有人用微波爐,我發現還有一個很好用的,就是現有的玻璃小奶瓶和溫奶器(bottle warmer)。依照寶寶的食量將適量冰磚放入玻璃奶瓶中,放入溫奶器加熱,中間不太需要顧(頂多偶而去攪拌一下),不久之後食物泥就熱好囉!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布尿布系列:(3) 使用心得及品牌推薦──10磅以後

*頁面最底下有總結表格

如果喜歡GMD的橘邊尿布和Thirsties diaper cover的XS號這樣的組合的話,可以繼續使用它們的大一號,也就是GMD的黃邊尿布和Thirsties的S號。(如果本來買的是Thirsties duo wrap size 1就可以繼續用。)等這樣的組合也太小時,可以再換成更大的紅邊尿布和Thirsties M號。


不過,很多人可能會想要在寶寶度過新生兒階段後換成one-size的尿布,就不用一次次買更大號的;這樣的話可以考慮Cotton Babies所出極為暢銷的兩個品牌:BumGenius 4.0和Flip。


10磅後尿布選擇一:BumGenius 4.0口袋式尿布


Bumgenius 4.0

BumGenius應該是全美最暢銷的布尿布。它是口袋式尿布,也就是要將一片吸水布塞到尿布的口袋裡。價格不低(原價$17.95),可是可以一路放大用到寶寶戒尿布為止,二手的也很容易賣出。口袋式尿布算是一件式,手續簡便,是daycare比較樂於接受的種類。


BumGenius用的是合成布,所以吸水後表層會覺得比較乾爽,但合成布容易堆積東西,不宜和油膏、噴霧等一起使用。其實我還是偏好天然材質,但BumGenius的確是設計得很精良的尿布,所以我還是給它很高的評價。


問與答:
Q:要買按扣還是魔鬼氈?
A:按扣的非常耐用,如果考慮到小孩會穿一兩年、將來又可以傳給下一個小孩的話,按扣的應該比較好,因為魔鬼氈比較容易耗損。可是魔鬼氈真的很方便,在半夜換尿布、寶寶踢來踢去時相當好用,daycare也比較喜歡用這種。前者耐用、後者好用,都有無可取代性,所以我們最後兩種都買。
Q:什麼時候、去哪裡買比較便宜?
A:BumGenius原價很貴,千萬不要在沒有特價的時候買。它的製造商Cotton Babies的官網上一年會有多次買五送一的優惠(許多經銷商也會跟進),有時若剛好又有滿$100送一個BumGenius的活動,就接近買五送二。可以加入他們的mail list,就會收到優惠的訊息。

10磅後尿布選擇二:Flip cover + stay-dry inserts

Flip

Flip的版型、顏色跟BumGenius完全一樣,吸水墊材質也相似,但整體設計差很多,尿布兜和吸水墊是分開的。使用方法就是將吸水墊放在尿布兜中央,然後就可套在寶寶身上。


優點:

1. 比BumGenius便宜多了,因為一個尿布兜可以配好幾片尿布(尿布兜價格$13.95,快乾吸水墊價格一片$4.95;建議比例為一個尿布兜配4-5片吸水墊)
2. 容易帶出門:無論是棉質尿布、一件式或口袋式尿布都很大一個,不好帶出門。但Flip的吸水墊為長條扁平狀,相對較小又好摺疊,在出門時間半長不短時(如2-5個小時)比較好帶。
3. 不一定要搭配專門的快乾吸水墊,可以搭配自己喜歡的任何吸水墊(折成對的大小塞進去即可)。

缺點:

1. 穿的時候有一點費工:也不是真的很麻煩,但要先把吸水墊固定好,穿的時候又要防止它滑動,就沒有GMD或BumGenius那麼方便快速。
2. 寶寶若大便幾乎100%會弄髒尿布兜:所有長條狀的吸水墊都有這個缺點,因為包覆性沒有那麼好,便便很容易溢出來弄髒尿布兜(但不會溢出尿布兜外就是了)。

我一開始不是很喜歡Flip,而我先生是完全不用,但我後來發現便宜和好帶真的是兩大優點,可以多買幾片吸水墊備用,出門時塞個幾條就可以走,所以後來出門都帶Flip。


問與答:

Q:什麼時候、去哪裡買比較便宜?
A:如果用原價買,就買2個尿布兜+6個吸水墊的組合包,約可省$10。Flip的尿布兜一年也會有幾次的特價,有時是買二送一,有時兩個$20(但兩個$20限定魔鬼氈版)。

總問答:
Q:要買幾個?
A:BumGenius和Flip合起來大約24個。

附:總結表格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布尿布系列:(2) 使用心得及品牌推薦──新生兒篇

*我內文盡量寫得詳細一點,若想看總結可拉到頁面最底下(有我整理的表格)

新生兒尿布選擇一:Green Mountain Diapers

我在舊文中曾經提到Green Mountain Diapers這個網站(以下簡稱GMD),因為該網站的風格很不像專業商店,我一直覺得是某熱愛環保自然的媽媽為了推廣布尿布而設的網站,光顧的人應該有限,還很擔心他們東西賣不出去。後來發現我多慮了,網站創始人是熱愛天然的媽媽沒有錯,但是該店已經成為全美最大的天然材質尿布供應商,商品雖然賣相普通卻超好用,二手的在eBay上幾乎百分之百可賣掉(而且賣出價還很漂亮)。

該店最熱賣的商品就是純棉的prefold和fitted。Prefold指的是一片方形的多層布,fitted是已經縫成褲型的多層布,所以更容易穿上,也更貼合屁股。兩種材質是一樣的。GMD出的布尿布(品牌名稱是Cloth-eez)外型上不那麼起眼,長得實在很像台灣常見的抹布,但吸水性佳、柔軟、便宜、保值性高,我大力推薦。唯一麻煩的一點是,天然棉布因為含有大量油脂,買回來需要洗烘五六次才會開始吸水,也因此上GMD網站的人通常會一次買齊各尺寸,可以一起處理(也省了運費),也有很多人喜歡直接上eBay買二手的。

prefolds

fitted

問與答:
Q:要買prefold還是fitted?
A:我覺得真的都可以,我自己兩種都有。Fitted形狀很貼、容易上手,但prefold的價格真的無懈可擊。不過因為GMD的二手賣出價很漂亮,也可以用完fitted之後賣掉。真的難以決定的話,可以買一半一半。
Q:Fitted有分有按扣和無按扣兩種,該買哪一種?
A:其實沒有按扣的可以隨時調到適當尺寸(用snappi固定),又好穿好脫,我和我先生都偏好無按扣版。但有按扣的對初次使用布尿布的人來說比較簡單,所以我會建議新生兒尺寸買有按扣的,之後買無按扣的。


新生兒尿布選擇二:Kissaluvs fitted v2.0, size 0

另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新生兒尿布是Kissaluvs的fitted。和GMD的尿布相比,Kissaluvs實在漂亮很多,顏色多樣又可愛,我們帶寶寶外出的時候都會很虛榮地用Kissaluvs。但Kissaluvs貴很多,而且版型偏小(官網說5-15磅,但實際上大概10磅左右就不行了,所以適用範圍跟GMD的新生兒尿布差不多),洗過後材質稍粗(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就是不像純棉的GMD那麼柔軟)。其實我還是滿喜歡的,因為真的很可愛,但真要買大量的話還是會以實用又便宜的GMD為主。

Kissaluvs fitted v2.0

新生兒尿布搭配的尿布兜(diaper cover):Thirsties

尿布兜我覺得Thirsties是首選,漂亮、柔軟、好穿脫、有側邊防漏、價格便宜。這家公司有出兩種,duo wrap跟diaper cover都可以,前者適用時間較久(前者的size 1相當於後者的XS和S號,多$1可以用兩倍的時間),但調大時會露出一排按扣,另外顏色較鮮明,我自己是比較喜歡偏淺色的Thirsties diaper cover。如果要買duo wrap的話,建議選擇魔鬼氈版(velcro),因為新生兒整天都在換尿布,好穿好脫服貼最重要。

Thirsties diaper cover

Thirsties duo wrap

另外像Bummis也是很受歡迎的尿布品牌,但它質地較硬,且前方有一個滿大又不是很好看的標籤(可以剪掉就是了)。至於其他品牌,雖然有更多花色選擇,但價格往往較高,而且我覺得單色的尿布其實比較容易搭配衣服。Thirsties好看好穿又便宜,所以是我毫不猶豫的首選。

問與答:
Q:應該買幾個尿布、幾個尿布兜?
A:兩天洗一次的話,建議買30-36個尿布,5個尿布兜。很多網站建議24個尿布,以我們家的情形來說是絕對不夠,我們寶寶在新生兒階段一天要用15-20個尿布。怕買太多花太多錢的話,可以以prefold為主,但建議還是買幾個fitted,在懶得折和固定尿布時(如半夜或寶寶哭的時候)很好用。
Q:以上這個數量可以用多久?
A:大約4-6週,就要改用下一號(GMD由橘邊尿布改為黃邊,Thirsties diaper cover由XS改為S)。
Q:有哪些配件必備?
A:尿布桶(普通大垃圾桶即可,有蓋為佳)、尿布桶防潮袋(我推薦Planet Wise的diaper pail liner)、外出防潮袋(Planet Wise M號的wet bag大小差不多)、小擦巾(Thirsties、GroVia是比較常見的選擇,不過其實什麼牌子的都可以,我們共有36條)、snappi(如果尿布本身沒按扣需要用到,建議買2-3個)、嬰兒/尿布專用洗衣粉(我用過BumGenius、Charlie's soap都不錯)。屁股膏我推薦Earth Mama Angel Baby bottom balm,屁股噴霧我推薦Kissaluvs diaper lotion potion。
Q:二手的真的很好賣嗎?
A:以上我推薦的品牌二手市場都很活絡,尤其是GMD的產品保值性最高。但因棉布較重,運費較高,一次賣大量比較划算。(Prefold入手時便宜,但賣出時運費佔的比重大;fitted買入時較貴,但一次賣出整打時運費佔的比例低,所以回收率較高。)

Planet Wise diaper pail liner

Planet Wise wet bags

除了環保和健康的考量,布尿布也是比較經濟的選擇,因為紙尿布用完就沒有了,每次使用相當於丟掉28 cents(美國尿布平均價格);布尿布則可以盡情更換、讓第二個孩子再用、用完後賣出可以收回六成,平時的洗烘也非常容易,所以我誠摯建議爸媽們為了地球、寶寶、和自己的荷包考慮看看布尿布,我相信你們不會後悔的!

附:總結表格

布尿布系列:(1) 優點篇

自從我接觸到布尿布之後,就一直想要認真地寫這篇文章。尿布是新生兒用品中使用量最大的東西,尿布的選購會影響嬰兒的舒適度與健康,及父母的便利度與經濟負擔。在這個項目我做了最多的功課,堅定了我要使用布尿布的決心,也非常想要跟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我曾經擔心會不會一時太理想化結果給自己找了個大麻煩。但真正使用過後,我覺得除了要經常清洗之外,和免洗尿布相比,布尿布幾乎是壓倒性的勝出。布尿布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

1. 環保:新生兒一天要使用約12-20個尿布,之後雖然逐漸減少,也要大概6-8個。使用免洗尿布一年半到兩年半的話,造成的垃圾量堆得像小山一樣,而且有許多不能分解或對土壤成分有害的物質,一共需要400年才能消耗掉(在Google Images搜尋disposable diapers in landfills會看到許多免洗尿布堆積如山的景象。)



2. 經濟:沒有買過尿布的人可能會和本來的我一樣,以為用過即丟的衛生用品應該很便宜,甚至也不知道嬰兒需要用那麼多尿布。但其實免洗尿布長期使用下來是一筆很大的支出(美國尿布平均價格一個28 cents),關於細目可以參考這個網頁:

http://www.diaperdecisions.com/pages/cost_of_cloth_diapers.php

這個網站以使用一年半來計算,拋棄式尿布的花費是2577.35,而布尿布則是381~1468.74(依尿布種類而定),這當中已經包括了清洗時的水電費。我用投幣式洗衣機來計算,價格差別不大。如果有兩個或更多小孩,省下來的錢當然更多。而且拋棄式尿布用完就什麼都沒有了,布尿布二手的還可以賣出。

3. 舒適:使用布尿布的嬰兒較不易有尿布疹;在不怕浪費尿布的情況下,爸媽通常也更勤於更換尿布。

4. 美觀:現在的布尿布都設計得很漂亮,甚至可以單穿不用再另套外褲。

至於一般人通常有的疑慮,其實也是可以消除的:

1. 換下髒的尿布好像有點可怕,要是能立即丟掉就好了

這其實是一開始讓我猶豫的唯一理由,畢竟初次當父母嘛,想到要處理排泄物會有點心理障礙是自然的。但我很快就被網友的文章說服了:使用免洗尿布一樣要換下髒的尿布、清潔嬰兒的屁股,接觸到排泄物的情況是一樣的。使用布尿布,一樣可以在換下後馬上丟到收集桶裡(diaper pail)。有人會在尿布上鋪一層可分解的拋棄式薄布/紙巾,有便便的話可以直接把那層布丟掉,也有人會用水柱先將便便沖掉(新生兒因為只有軟便所以用不到)。整個清潔的過程是不需要用手搓洗尿布的。

2. 排泄物不會滲出來嗎?

無論使用哪一種類的布尿布,外層都是防水的,所以排泄物不會滲出去。有些品牌還有側邊立體防漏設計。

3. 穿戴是不是很麻煩?

其實一點也不會,尤其是如果選擇有魔鬼氈的尿布,穿脫就跟紙尿布一樣容易。有些尿布可能多了要按按扣或使用snappi的手續,但這個步驟也很簡單。

4. 身為現代人還用布尿布,好像有點土

布尿布乍聽之下好像是一種非常傳統的東西,但其實現在的布尿布已經進化為一種非常方便美觀又適合現代人生活模式的商品了,絕對不是什麼用一堆舊布把嬰兒包起來、又別滿別針的景象。

而且用布尿布也不是少數人的另類選擇,現在有越來越多父母意識到布尿布的好處,非常樂於使用。在網路上搜尋布尿布或cloth diaper的話,影片和文章多到看不完。我在周圍朋友間也看到許多人用布尿布,這些人都是對環境和兒女教育非常有想法的朋友。傳統的東西經過改良之後,也可以成為先進的商品,而且依然保有原來的價值。

我會在下面幾篇介紹幾個我推薦的牌子,網友們要是有什麼問題的話,歡迎留訊息給我,我會很樂意回覆的!

嬰兒用品採購:(2) 新手爸媽超好用物品清單

最近更新日期:6/9/2013 (這篇還沒寫完,打算有空慢慢補充)

我們買的東西目前幾乎都用得很滿意,果然多做功課是有幫助的!(Amazon的顧客評價真的非常有參考價值!)

以下是我目前為止覺得超好用、不可或缺的東西。大部分的品項我暫時都只列出商品名,不特別列出品牌名稱,不然我怕這篇會寫不完... 如果想要品牌資訊可以另外問我喔。

外出部分:

- 汽車座椅、推車:建議買travel system,汽座和推車可以二合一,把新生兒帶來帶去時很方便。推車我買的是可完全放平、新生兒可用的(大多數的推車不可完全放平)。

- 媽媽包:媽媽包有好多貼心的設計,真的好好用啊... 我們出門時就把包包用扣環掛在推車上,所有東西分門別類放在不同口袋裡,拿東西時很方便。裡面的乾溼收納袋、攜帶式換尿布墊也是必需品。

- 奶嘴袋:建議準備兩個,一個裝乾淨待用的奶嘴,一個裝用過或掉地上的奶嘴。

- 天然橡膠奶嘴:也選母乳實感的,即圓頭、鼻子處無缺口

居家部分:

- Aden & Anais swaddling blanket (嬰兒包巾):很薄很透氣,用來蓋寶寶比較安全,又不會發熱;我們的寶寶很喜歡被緊緊包住(美國流行的swaddling包巾法),真的睡得比較好。

- mittens(小手套):雖然有人說不要一直讓嬰兒包著手,偶而讓他們用手摸索這個世界,但寶寶的指甲實在太尖了,又因為太小太軟還不能剪,經常在臉上劃出讓爸媽心疼的口子,所以我們還是讓他一直包著小手套。(市面上多數的手套都很鬆,很容易掉下來,我買的有機棉小手套還一下子就脫線,導致鬆緊帶不緊。我最後是自己拿出針線修好鬆緊帶、再把手套縮緊約一公分,才不再掉下來。建議買兩付以上,因為很容易沾到口水。)

- 純白側開襟小衣服(side snap kimono top):我們原來買了很多bodysuit(一件式包屁衣),但不管從上或從下套都很難穿(其他缺點稍後再提)。Gerber有出三件一組的側開襟純棉上衣,實在太好穿了,而且寶寶穿白色的衣服意外地可愛,配什麼顏色的尿布褲都可以,我們最後共買了六件。

- bottom balm(屁股膏):每一次換尿布後都塗上,寶寶的屁股就不會太乾,也不容易被自己的排泄物刺激到

母乳部分:

- 乳頭羊脂膏:餵奶一兩天後乳頭就會開始敏感,特別是洗澡時。這個提供了很好的保護,而且餵奶前不需擦掉。(但似乎只有前幾週需要,所以應該不用多買。)


- 哺乳內衣、哺乳上衣:我原本每次餵奶或擠奶時都不知道怎麼處理另一邊,只能單手拿小空瓶接著,不但姿勢不良,而且常滴得到處都是;穿了哺乳內衣之後每次只需打開一邊,另一邊因為蓋住而不太會流出來,現在餵奶和擠奶都很輕鬆了。(建議不要太早買,因為產後的尺寸會差很多)

- 溢乳墊:一定要有的東西。用了兩個牌子的拋棄式溢乳墊,覺得邊緣的地方很刮,而且每天都要換一副很不環保;後來買了幾對有機棉的,非常柔軟舒適。

- 儲奶瓶:比儲乳袋環保,而且容易存放(袋子容易倒下)。

- Avent natural bottles(「母乳實感」奶瓶):形狀真的比較像母乳,寶寶比較不會有乳頭混淆的問題。(我們加熱只用玻璃奶瓶,不過塑膠奶瓶輕很多,餵常溫乳時還是用得到。)

- 嬰兒用品專用洗碗精:我們用的是Babyganics Dish Dazzler Foaming Dish Soap,我覺得很不錯,洗得很乾淨,而且好沖洗,不會讓手過於乾澀。

- Avent sterilizer(蒸氣消毒鍋):自從寶寶出生後,我就覺得這個世界充滿了病菌... 所有他用過的奶瓶、奶嘴、擠奶配備我都用完就馬上洗起來,然後送進消毒鍋徹底清潔一番。我曾想過用煮沸法,但因為我們整天都在消毒(包括半夜),而且有寶寶後真的有太多事可以忙了,消毒鍋真的很方便。

- Ameda Purely Yours 擠奶器:Ameda和Medela是兩個我原來考慮的牌子(Philips Avent 因為價格太高,提早出局)。因為Ameda有獨特的設計,母奶不會流經管線,直接從喇叭口經過收縮閥流進瓶子裡,安全衛生,台灣使用者的口碑也佳,所以選擇Ameda。(本來就打算買,後來發現保險公司現在支付一組電動雙邊的費用,有包括Ameda,所以我就高高興興地訂了...)還有很多媽媽都覺得清洗消毒擠乳器很麻煩,但Ameda的配件簡單非常好洗喔。

有了會很方便的東西:

- 溫奶器:其實隔水加熱沒有想像中慢,而且也比較安全(不怕設錯溫度);不過有溫奶器還是可以省一點力,直接把冷藏奶放進去,打開開關,就可以去做幾分鐘的事。(我們用的是Avent,基本上不錯,但溫度的設定法是靠水的高度來調節,在溫小瓶時根本看不到水的高度,很容易因誤差而造成奶瓶過熱。我們每次都有用手腕內側試溫度,有一次真的就太燙了,很危險!我覺得它的設計應該要改一下,用外部觀測窗來看水的高度,或直接告訴消費者熱幾盎司的奶要加幾盎司的水。)

- Hands-free breast pump bra(免持擠奶器內衣):在美國超熱賣的商品,內衣可輕鬆調整鬆緊,把擠奶器的喇叭口套緊在身上,雙手就可以空出來做別的事。

我覺得不太好用的東西:

- Avent手動單邊擠乳器:這個口碑很好的商品我一開始覺得超難用,矽膠喇叭很容易鬆開,母乳容易從喇叭處回流,而且經常不是很有效率,有時壓半天只有一堆泡泡,我又經常滴得到處都是,總之我真的頗驚嘆於它的難用。只有到奶量多到可以有一些小奶柱時,才能發揮它的功效。(在我收到電動雙邊擠奶器後,這個手動的就完全收起來了。)

- bodysuit(一件式包屁衣):這個大家都說是基本配備,所以我們囤積了很多,結果我們覺得很難穿。如果衣服剛好合身的話,一定會很難套過大頭,經常會卡住,然後寶寶就會扭動掙扎;我照著朋友的建議從底下往上穿,是沒有了卡到的問題,但要套過整個身體也很費工夫。而且因為我們的寶寶穿布尿布,本身已經很大一包,看起來也像有穿褲子的樣子,包屁衣的下緣對我們來說是多餘的,從來不會去扣上,所以包屁衣就成了我們第一個覺得買錯了的品項。(閒聊顏色問題:我們當時挑了很多咖啡條紋、深藍條紋之類看起來簡單帥氣的花色,但其實穿上後很怪,新生兒還是穿一些粉嫩的顏色比較可愛,素得不行的白色開襟衣最後是我們覺得最漂亮的... 當然寶寶大一點之後就可以穿各種五顏六色的衣服了)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差一點就水中生產的美國自然生產文

我是住在美國Ohio的新手媽媽,上個月才剛在Dayton的Miami Valley Hospital
自然產下我的寶寶,覺得經驗很難得,所以努力用零碎時間寫出來跟大家分享。

我本來對生產並沒有特別的想法,但在懷孕初期的時候經常上網查資料,
偶然接觸到了水中生產的概念,從那時開始就對水中生產很著迷;
做了很多功課之後(包括看書、看紀錄片),覺得自己並不喜歡不必要的醫療介入,
越來越認同自然產的概念。

水中生產一般都是在生產中心(birthing center)或家裡進行,
但是Dayton有醫生支持水中生產,也有不只一家醫院配有產池。
我去的Miami Valley Hospital就有獨立於一般產房(labor and delivery)
的自然生產中心,專門提供給選擇自然生產的產婦使用。
自然產中心的房間很大,裝潢上有家庭或旅館的氣氛;
助產的通常是助產士(也有時是醫生,看輪到誰值班)。
因為該中心支持自然生產和母嬰親善,對產婦不多加限制,
產前不需要禁食禁水或做其他處理,從住院到出院都不需要換房間,
沒有訪客人數限制,小孩出生後24小時跟著媽媽。


生產中心的共用空間

我懷孕到後期一直以為自己會很早生,因為我36週的時候開了一公分、
37週開了兩公分+落紅、38週開了三公分、39週開了四公分...
結果這些產兆及各種催生法對我來說都沒有什麼用,因為即使我一直去散步、
蹲著坐家事、喝蜂蜜水、刺激乳頭... 陣痛始終都不來。
40週2天內診的時候,醫生用手指撥弄了一下,說這樣可以使內膜分離、誘發宮縮。
結果當天回家果然宮縮不斷,到了下午3:00忽然來了一次非常明確的陣痛
(我也是那時才知道之前的宮縮都不算什麼,真正的陣痛是不可能搞錯的)。

陣痛來了後我們就一直在等5-1-1(五分鐘痛一次、每次一分鐘、總時間達一小時),
因為反正也沒事做,我和老公、妹妹及她朋友就開始打起麻將。
其實整個麻將局還滿怪的,因為我非常準時地7分鐘就痛一次,
痛起來的時候遊戲就要暫停,我用力握著老公的手忍耐,
我妹和她朋友則處變不驚地聊天,一分鐘過去後大家再像沒事一樣繼續打...
但因為有了麻將,兩小時的陣痛變得比較容易度過。
打完南風西局時因為陣痛頻率已經快少於四分鐘了,大家才棄局直奔醫院。


產房

入院時子宮頸已經開了5-6公分了,陣痛也逐漸變強。
等了一個多小時後(他們正在收房間),約10:30進入產房。
雖然陣痛來時頗痛,但我都還可以忍耐,
痛的時候就緊握老公的手,不痛的時候還可以笑著談話。
我的進展滿快的,不到一小時就開到9公分了,分娩池也已經準備好,
這時助產士建議我人工破水,我整個信心很強地說好。


附有生產池的浴室

誰知破水後爆痛,而且助產士還要我在陣痛來時屈膝、雙腿併攏,
在水中左右搖晃(我坐在池中,我先生在後面扶我手臂,
不然我會漂起來或往後倒,因為水池還滿深的)。
我盡量照做了,但到後來實在痛翻了,我開始鬼吼鬼叫
(我知道那聲音很可怕,但我已經完全失控了)。
後來助產士又讓我趴在池沿上,每次陣痛來的時候兩個人讓我抓手、一個人用力按我的腰。

後來總算能開始用力了,但我試了好幾輪卻一直生不出來,
而且腦中還一直想起網友用力了幾次就生出來的網誌,覺得頗為挫折。
因為一直沒進展,我又開始覺得很熱、需要新鮮空氣,護士讓我坐在馬桶上用力。
雖然他們保證小孩不會掉進馬桶裡,但我還是有心理障礙不敢完全出力,
所以只試了兩次又換到床上去了。
助產士的本意是讓我出浴池休息一陣子,最後還是回到池子裡生,
不過我在床上用力之後終於有點進展了,最後就在我的奮力一搏之下,把寶寶生了出來...



所以說,雖然我期待了大半年,最後並沒有真的在水中生產,不過也算完成大半了。
在水中的那一個多小時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美好」,該痛的還是會痛
(以陣痛的程度來說,我不覺得水會有足夠的紓緩作用),
但還是很不錯的經驗,老公可以一起參與,在水中漂來晃去也有助於放鬆肌肉、轉移注意力。

不得不承認生產真的滿痛的,在最後幾次陣痛來襲的時候我覺得快失去理智了,
瞬間領悟為什麼很多人會想打無痛,甚至自願剖腹。
我一直覺得自己身體和心理都很強健,但那時真的有「我怎麼給自己惹了這個麻煩」的念頭...

但是很奇妙,寶寶出來的那刻太震撼,
後來助產士和護士在忙什麼我都無暇顧及了,分娩胎盤縫傷口那些我都沒有太多感覺,
因為我一直緊緊抱著寶寶又哭又笑...
(他們把嬰兒放在我懷中,所以其實我連臉都看不到,
但那種瞬間爆發的愛和保護的意識卻非常強烈)

之後每天新增無數種新的挑戰,我們日夜相繼地照顧寶寶、學各種新的技能,
等到兩三週後步調稍微緩下來,傷口也差不多痊癒,再回顧整個生產過程時,
又覺得過去的就沒什麼了,再怎麼可怕也只是人生中的幾個小時而已。

如果將來再次懷孕,其實我還是會選擇自然生產,
因為我還是覺得有些醫療介入不是必要的、甚至可能有負面的影響,
讓產婦的身心在不受各種藥物及規定限制影響的情況下、靠本能把小孩生出來,
是一種挑戰,但也讓人很有成就感;
媽媽與寶寶一起以自然的方式完成生產這件事,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親密關係的起點。


其他感想:

生產課上教了很多自然減痛技巧,不過多數當天都派不上用場,
例如坐在產球上搖晃、冥想喜歡的顏色或地方、由陪產者幫忙按摩等等,
因為心神大亂的時候實在很難做這些輕緩的事,而痛起來的時候又很怕人碰。
真正對我來說有效的是陣痛時用力握陪產者的手(有時需要兩個人),
及陪產者用力按壓我的後腰(越大力越能鎮痛),還有熱敷袋敷腰部。

關於自然產的紀錄片很多,不過很多片內容和訪談對象都重複到了,
我比較推薦The Business of Being Born這一片。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嬰兒用品採購:(1) 參考用書及網站

我曾經立志要寫一篇全面的美國嬰兒用品採購指南,但現在發現實在太費工了,因為得把所有項目、所有推薦的品牌都列出來,所以最後決定改為推薦一些重要的參考資源,跟少數幾個我比較分析後覺得比較好的品牌。

剛開始研究嬰兒用品的時候一定會覺得非常不知道如何下手,雖然網站上很容易搜尋到建議的採購清單,網站如Amazon的baby registry也有協助購物的功能,但有時還是不知道到底哪些是自己需要的、要買多少,有些名稱相近的物品也不知道差別在哪裡。我覺得一開始可以各種網站都看看,很快就會對大家經常提及的項目或品牌耳熟能詳。

我要先大推一本書:Baby Bargains($11.14,物超所值,推薦住美國的新手爸媽買一本)。這一本書在Amazon上大熱賣,現在已經出到第9版了。這本書列出所有的嬰兒用品,並且對市面上的品牌進行詳細介紹和評分,非常詳盡、客觀、方便。書中對比較熱門的物品還會列出一覽表,重點比較不同品牌之間的差異。另外,也顧及到了消費者生活型態和居住地區的差異性,例如對住在大都會(如紐約、波士頓)和市鎮(如哥倫布)的消費者就推薦不同的嬰兒推車。最好的是,章末還再次簡要提及推薦的名單,而且依消費者經濟能力區分為三級。(這讓我覺得作者真的設想得非常周到,因為消費者一定受到經濟能力的限制,所以光討論商品好不好是不夠的。比方說某商品可能完美無缺,因此得到最高評等,但是價格高昂,只適合頂級消費者;經濟能力有限的消費者可以轉而從自己的等級中找最好的商品。)

這本書還有以下幾個優點:

- 解釋評分的標準:告訴讀者他們是如何評價商品的(讀者如果認同他們評鑑的要素,就樂於接受他們給的評分),對讀者來說也有教育的效果(他們會解釋有些商品為什麼不必要、可能造成什麼危險、可以被什麼取代)

- 資訊更新速度很快(約兩年再版一次,每一次都對所有項目進行再調查,各種型號一有任何變化都會馬上追蹤;他們也有自己的網站,公布最新的消息)

我覺得手邊有這樣的一本書幫助真的很大,可以迅速讓讀者鎖定選購的範圍,在有限的物品之間比較就沒那麼難了。這本書回答了我許多問題,也讓我調整了一些想法。比如說,這本書認為大型的多功能推車太重、不實用,建議選擇輕量級的(書中有輕量級推車的清單)。我一開始覺得有點難以接受,因為我一直覺得大台的比較好。但看了很多人的經驗分享、網站文字及影片、並且在店裡實際看過各類嬰兒車後,我發現作者的建議是對的,大台的真的不實用。

另外, 雖然我很喜歡查資料,但忙了一陣子之後會開始倦怠,一碰到新的商品(嬰兒聲音影像監控器材?增溼機?)就開始頭痛,覺得又是好大一份功課。這時有這本工具書在手真的很讓人心安,可以快速地看一下這些商品到底是做什麼用(以決定自己是否需要),有哪些評價較高的品牌,然後快速地做出決定或鎖定範圍。


不過這本書也有缺點,例如書中雖然有一張輕量級推車的比較表,但其實還是少了四五台(這幾台在文中有,但沒有出現在最後的比較表裡);而且雖然有指出各推車座位能不能完全放平,但是只分為full和partial,沒有解釋到底是分幾段後仰或最大可以放到幾度。不同的角度表示嬰兒可以開始乘坐的最低年齡不一樣,有的起點是三個月、有的是六個月。我相信有些父母可以接受三個月後才開始用推車,但應該很少人願意等到小孩滿六個月,除非這是第二台推車,所以我覺得寫出可放最大角度是很重要的。

購物網站其實也非常好用,賣嬰兒用品最大的網站包括Amazon、Babies R Us、Target。在這些網站上都可以看到熱門的採購項目、網友的評價等等。我覺得最好的就是Amazon了,有些東西有數百人購買、評價還是4以上的,跟著買幾乎不會錯。(不是我迷信消費者的潮流,而是美國也有超多非常熱愛查資料的認真父母,他們的最終選擇往往也是各種採購指南建議的項目,而更好的是這些父母已經親自使用過了這些商品並給分,所以我覺得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比較商品的網站還很多,我覺得這一個網站也不錯,但列出的項目非常有限,所以建議跟Baby Bargains交互參照:http://www.consumersearch.com/family-and-pets (搜尋關鍵字 ConsumerSearch,嬰兒用品在Family and Pets Reviews項目下。)

另外一個絕對不要錯過的網站就是YouTube。雖然有一些第一次嘗試錄影的爸媽講得太冗長,有幾個商家的商品介紹也比較表面(比較像商品型錄而非真正的review),但還是有很多爸媽熱心提供清楚扼要的物品的使用、安裝實況,也有嬰兒用品專門店詳盡的商品介紹和比較,及一些品牌自己出的介紹影片。相似商品的比較在YouTube上一定找得到,而且有些東西透過影片呈現後細節一目了然(特別是嬰兒推車、擠乳器等較複雜的商品),所以這也是我經常造訪的網站之一。(有時還可以透過相關連結學到很多其他東西, 例如怎麼幫新生兒洗澡、換尿布、餵奶等等。)

生產中心與水中生產

在美國,對不同生產方式的態度分成兩大派。一派是現代醫學派,產婦在配有完善醫療設備的醫院裡、由醫生和護士協助生產。另一派是傳統生產派,產婦在birthing center(生產中心)或家裡、由midwife(助產士)協助生產。因為婦女們對生產過程有不同的期待和需求,所以經常分化為以上兩大陣營。關於這兩種方式的優缺點,一直是熱門的話題,而且兩種方式都有堅定的支持者,所以幾乎每一本跟生產有關的書都會同時提到兩種方式。

傳統生產方式之所以受到很多青睞,跟許多婦女希望受到更多個人關注、減低醫療介入、能以較有尊嚴的方式生產、希望立即建立與嬰兒的親密感有關。在醫院裡雖然醫療設施齊全,但醫生不可能花很多時間在一位產婦身上,而且整個醫療過程都標準化了,嬰兒一出生就被抱離母親、立即接受各種快速檢測和清潔,有些婦女不喜歡這種冰冷的生產模式,也不想要醫療介入(如打無痛分娩的麻醉藥epidural、剪會陰、使用陰道擴張器),所以選擇傳統生產。他們通常認為現代的醫療方式增加了產婦對生產的恐懼,而生產其實可以是一個溫和的過程。

傳統生產的好處是助產士會花很多時間在每一位產婦身上,陪你解決從懷孕到生產的各種問題,建立長期且親密的醫病關係,而生產時是在比較舒適隱蔽的環境下、配合自己的節奏進行;除了必備的醫療工具,不使用過多的醫療器械和藥物。嬰兒生出後,先放到母親的懷中,進行初次的肌膚接觸,然後才由助產士進行基本的清潔照護。

但傳統生產並不適合所有人,只有被判定為低風險(low-risk)的人才可以選擇傳統生產,若有懷孕併發症或其他特殊情形(如有非順產病史、懷雙胞胎)的人就只能去醫院。即使是低風險的孕婦,若在生產過程中出了問題,也得立即送醫。

我覺得兩派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不偏向任何一派。通常我嚮往比較自然的方式,但也喜歡現代醫療設施帶來的安全感。如果生產環境裡沒有任何較高級的醫療配備,我也會有點疑慮(雖然我相信自己會順產,但還是要預防意外的情況)。所以我最喜歡的是第三選擇:備有生產中心的現代醫院。(這是新興的概念,就是在現代醫院裡同時備有一般醫院產房和生產中心;孕婦在孕期內一樣由醫生看診,到快生產的時候才選擇要在哪個部門生產。若本來喜歡生產中心,但到懷孕後期醫生認為不適合,則還是在醫院產房生產。在生產中心生產的過程中,若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醫院內立即處理。)這種第三選擇的興起,不只是消費者的需求,也跟醫生的觀念有關。有很多醫生其實也支持不使用非必要的醫療介入,所以會尊重孕婦意願,讓有興趣而又低風險的孕婦在生產中心生產。

在傳統生產法中,其中有一種是水中生產。水中生產是孕婦躺在生產專用消毒過的大浴缸中,在溫水中分娩;嬰兒生出後由助產士抱離水中,放入母親的懷抱。(因為剛生出的嬰兒是靠臍帶獲得氧氣,就像在媽媽子宮內一樣處於水中、不需要靠肺部呼吸,所以不會有溺水的問題。)幾分鐘後,才剪斷嬰兒的臍帶,對嬰兒作基本的護理。

水中生產的最大好處是水可以減低產婦的壓力與疼痛感,也避免會陰過度撕裂。我看過很多影片後,覺得這真是最不血腥的生產方式,嬰兒抱出水面後不會出現血淋淋的樣子,而且產婦承受的分娩壓力顯然低很多。而且我也是屬於待在水中會比較平靜的人,所以我一開始就希望能在水中分娩,也對全Ohio唯一配備有birthing tub(分娩浴缸)的Miami Valley Hospital情有獨鍾。我很快地在網上找到了Dr. Guy,他以支持自然生產聞名,且是Miami Valley的合作醫生,所以我在確定他是保險涵蓋的醫生後馬上約了初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