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副食品簡介及工具推薦

*最近更新時間:1/17/2014,4:00 pm。

之前為了副食品做了很多功課,但一直沒辦法找到一個包含所有資訊的地方,看了零星的文章網誌之後還是有很多問題,所以我當時就立志改天一定要來寫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一如往常,是參考了眾多資料加上親身實驗後的心得。 :)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的時間約在4-6個月間,現在許多醫生都認為4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這樣6個月需要從副食品中獲得營養時已經能吃得很好了。如果是從4個月就開始餵食,因為有很充足的時間,可以慢慢試,即使寶寶吃得很慢很少也沒關係,而且可以從口味接近母奶的食物開始。不過要注意,為了要讓寶寶能順利過渡到自己進食的階段,副食品即使混了母乳、成液態狀,還是不能用奶瓶餵食,要用碗和湯匙讓寶寶得到吃東西的經驗。

一開始就要準備的工具:

家電

電鍋

果汁機或手持攪拌器(大推在台灣人手一支的Cuisinart hand-held blender,經濟、好用、易清潔、用途廣)

餐具

碗:

(1) 台灣人很多人買Think Baby成套的不鏽鋼餐具組,好處是不鏽鋼可以直接放入電鍋蒸,蒸好之後可直接套入塑膠外殼中而不會燙手,將來寶寶大了需要放入熱食時也不會產生毒性。其實不鏽鋼餐具組還有一些其他品牌,我個人因為不喜歡Think Baby的外觀而打算買Kangovou(不過貴很多...)。買餐具組的好處是一次到位,小孩將來的碗盤可以一次準備齊全。

(2) 如果只是考慮一開始的需要,OXO Tot Bowl Set很棒,底部防滑,大小適中,價格也可親,而且兩個剛剛好。我因為覺得副食品不會弄得很燙,所以可以接受塑膠的容器。(OXO Tot也有出餵食專用碗,但我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必要。)

湯匙:

Amazon上牌子非常多,導致我一開始不知道怎麼選。基本上任何材質較軟的都可以(一開始一定要軟的,才不會傷到小孩牙齦,而且方便清除沾了滿臉的食物),不過我推薦Boon Swap Baby Utensils。Boon的湯匙是雙頭設計,一頭是較軟的矽膠,適合初階餵食,另一頭是不鏽鋼,可以在寶寶開始自己用餐具前的過渡階段用。而且加熱食物時,不鏽鋼的那一端可以用來攪和熱食。不過Boon的湯匙很小,餵泥狀物(baby purée)時剛好,餵湯湯水水的東西時就會覺得湯匙太小要餵很久。

圍兜

主要有三種,吸水布的、防水布的、立體防水的。三種各有明顯的優缺點,而且大家的喜好差異也很大。(我三種都有... >_<;)

(1) 吸水布:舒服、服貼,而且是唯一可以防止靠近脖子的地方髒掉的圍兜,所以幾乎可以說是一定需要。建議買大一點的,Aden & Anais的就很不錯,3-pack muslin snap bib的是一般圍兜加大阪,寶寶流口水時也可以用,2-pack muslin burpy bib的是超大可以把肩膀也蓋住的圍兜,不過近脖子處比較鬆。Aden & Anais好處是夠厚、夠大、可愛、舒服,但相當貴,而且是白色布面基本上一定會染到色洗不掉。兩天洗一次的話,總數4-5個差不多。如果不想花那麼多錢在圍兜上,可以另外找大一點的布面的。

(2) 防水布:Bumkins的很受歡迎,防水又軟感覺很符合需要又好帶,但是很多寶寶(包括我們的寶寶在內)會一直掀起來玩,結果反而弄得更糟。也許等寶寶大一點會比較好用。也有些人會拿來跟吸水布圍兜結合使用,保護效果還不錯。雖然是防水布,洗了之後也是要一點時間晾乾,所以可能要兩個。

(3) 立體防水:較受歡迎的牌子是Baby Bjorn和OXO Tot。可防水,寶寶又不會往上掀,其實還不錯,但脖子的地方對胖寶寶可能會太緊,另外底下的溝槽可能會卡到一些high chair的桌面。

當初我朋友推薦我買吸水布的,我一直覺得防水的感覺更符合需要,但實際使用過後我覺得吸水布的真的比較好用,特別是在寶寶還小的時候。

桌椅

如果打算在寶寶六個月大以前就開始餵食,那時寶寶還不會自己坐直,一定要買可以後傾(recline)的椅子。有後傾功能的high chair、space-saver high chair(類似高腳椅但沒有長支架,放在一般椅子上)都可以,而且附椅墊的會讓寶寶比較舒服。我們用的是Fisher-Price的軟墊短版高腳椅,角度有三段可調,墊子可洗,我個人很愛,但因為安全帶不可拆洗在網路上有些負面評價(我們是覺得無所謂,真的髒了就算了...)。

如果是寶寶會坐直之後才開始餵副食品,那就任何寶寶椅都可以。有些人喜歡沒有附墊的全塑膠的椅子,因為寶寶真的會把桌子椅子弄得其髒無比,好擦好洗很重要。Fisher-Price Healthy Care Deluxe大概是最熱門的型號。(但我們還是比較偏好有軟墊的。)

有名的Bumbo椅用的時間真的很短,而且腿胖的小孩一下就坐不進去了,所以我不太推薦。

食物

再來就是食物的部份... 在美國一開始通常先吃米糊(米精 rice cereal 混水或奶),在台灣則是十倍粥(米1:水10)。我推薦Earth's Best的米精,因為是有機的,也不貴(而且我在一個醫生的網站上也看到推薦)。米精沒有問題的話,就可以吃別的單一穀類粉,例如燕麥粉(oatmeal cereal);再之後就可以進階到multigrain。

另外還有蔬菜和水果泥,一開始常吃的有蘋果、梨子、香蕉、酪梨、butternut squash、紅蘿蔔、地瓜、花椰菜泥等等。一種吃四天,沒有過敏反應後,就可以試另一種。其實超簡單做,買有機的蔬菜水果,洗淨、削皮、切塊、蒸熟,然後保留蒸煮時的水份,一起打成泥。除了立即餵食的部份外,其他的可以儲存起來。很快就要吃的放冰箱,其他的可以放入冰庫。(一顆地瓜就可以做出一整盒的冰磚,可以吃上很久,所以自己做真的不會很麻煩,找有空時蒸一樣食物打成泥,不久之後冰庫裡就會充滿各種口味的彩色冰磚了...)


至於該怎麼做這些寶寶泥,以及哪些食物可以先試,哪些應該避免,可以參考以下幾本書:Top 100 Baby Purées、201 Organic Baby Purées、Wholesome Baby Food Guide。其中第一本最暢銷,由易到難的食譜都有(作者本身是英國有名的食譜作家);第二本前面的介紹寫得很詳細,食譜也特別多且簡明易行;第三本書的資料特別豐富(有免費的網上版),但是也就相對比較花時間閱讀。我覺得如果只想快速得到一些寶寶食譜,前兩本都可以;第三本可以當延伸閱讀用。(這幾本書裡的食譜不只寶寶泥,還有之後的幼兒食物,我覺得滿不錯的。)

食物的保存用具

(1) 保鮮盒:OXO Tot Baby Blocks Freezer Storage Containers,有2oz x 6 和4oz x 4兩種尺寸。因為有些人說2oz的很快就會不夠大,所以我直接買了一組4oz的。(如果家中已經有小的保鮮密封盒,或只打算用冰庫儲存食物,這個不買也沒關係。)

(2) 冰塊盒:OXO Tot Baby Food Freezer Tray,一格0.75oz,共14格。把寶寶泥倒入冰塊盒中冰凍起來,變硬之後可以把冰磚倒入夾鏈袋中保存,這樣就不需要太多冰塊盒。1-2個差不多,看一次會做的量而定。基本上普通有蓋的冰塊盒也可以,但OXO Tot的盒子有弧度,稍微折一下盒子冰磚就很容易滑出,我們很喜歡,還多買了一個用來放普通冰塊。(如果寶寶泥水份太多時,比較容易黏住,這時只要用溫水稍微沖一下盒子底部,就很容易取出了。)


我本來覺得矽膠的冰塊盒很棒,冰磚不會黏住,很容易可以倒出來,所以還買了評價不錯但價格昂貴的法國牌Beaba七格小花狀冰塊盒(一格2oz)。但最後證明完全沒有必要買貴的,因為雖然是矽膠,水份多了一樣會黏住,而且冰磚做小一點還容易混和(例如一塊地瓜配一塊紅蘿蔔),吃得多的話多放幾塊冰磚即可。

第二階段以後的工具:

等寶寶更大一點,可能會在外吃副食品時,就可以加買攜帶式湯匙(附盒)、Thermos或象印牌食物燜燒罐(Thermos在美國買很便宜,象印牌較貴,但可在台灣有組合價時買;Thermos的約500cc左右,象印牌有出350cc左右的,不考慮遠程用途的話我覺得大小比較剛好)、外出時好用的圍兜、水杯(醫生建議六個月大開始用,第一階段先用soft spout的);再更大一點就可以食物剪刀或切碎器等等。這些就等將來再分享囉!

補充:食物加熱法
一般都是用電鍋加熱冰磚,也有人用微波爐,我發現還有一個很好用的,就是現有的玻璃小奶瓶和溫奶器(bottle warmer)。依照寶寶的食量將適量冰磚放入玻璃奶瓶中,放入溫奶器加熱,中間不太需要顧(頂多偶而去攪拌一下),不久之後食物泥就熱好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