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嬰兒用品採購:(1) 參考用書及網站

我曾經立志要寫一篇全面的美國嬰兒用品採購指南,但現在發現實在太費工了,因為得把所有項目、所有推薦的品牌都列出來,所以最後決定改為推薦一些重要的參考資源,跟少數幾個我比較分析後覺得比較好的品牌。

剛開始研究嬰兒用品的時候一定會覺得非常不知道如何下手,雖然網站上很容易搜尋到建議的採購清單,網站如Amazon的baby registry也有協助購物的功能,但有時還是不知道到底哪些是自己需要的、要買多少,有些名稱相近的物品也不知道差別在哪裡。我覺得一開始可以各種網站都看看,很快就會對大家經常提及的項目或品牌耳熟能詳。

我要先大推一本書:Baby Bargains($11.14,物超所值,推薦住美國的新手爸媽買一本)。這一本書在Amazon上大熱賣,現在已經出到第9版了。這本書列出所有的嬰兒用品,並且對市面上的品牌進行詳細介紹和評分,非常詳盡、客觀、方便。書中對比較熱門的物品還會列出一覽表,重點比較不同品牌之間的差異。另外,也顧及到了消費者生活型態和居住地區的差異性,例如對住在大都會(如紐約、波士頓)和市鎮(如哥倫布)的消費者就推薦不同的嬰兒推車。最好的是,章末還再次簡要提及推薦的名單,而且依消費者經濟能力區分為三級。(這讓我覺得作者真的設想得非常周到,因為消費者一定受到經濟能力的限制,所以光討論商品好不好是不夠的。比方說某商品可能完美無缺,因此得到最高評等,但是價格高昂,只適合頂級消費者;經濟能力有限的消費者可以轉而從自己的等級中找最好的商品。)

這本書還有以下幾個優點:

- 解釋評分的標準:告訴讀者他們是如何評價商品的(讀者如果認同他們評鑑的要素,就樂於接受他們給的評分),對讀者來說也有教育的效果(他們會解釋有些商品為什麼不必要、可能造成什麼危險、可以被什麼取代)

- 資訊更新速度很快(約兩年再版一次,每一次都對所有項目進行再調查,各種型號一有任何變化都會馬上追蹤;他們也有自己的網站,公布最新的消息)

我覺得手邊有這樣的一本書幫助真的很大,可以迅速讓讀者鎖定選購的範圍,在有限的物品之間比較就沒那麼難了。這本書回答了我許多問題,也讓我調整了一些想法。比如說,這本書認為大型的多功能推車太重、不實用,建議選擇輕量級的(書中有輕量級推車的清單)。我一開始覺得有點難以接受,因為我一直覺得大台的比較好。但看了很多人的經驗分享、網站文字及影片、並且在店裡實際看過各類嬰兒車後,我發現作者的建議是對的,大台的真的不實用。

另外, 雖然我很喜歡查資料,但忙了一陣子之後會開始倦怠,一碰到新的商品(嬰兒聲音影像監控器材?增溼機?)就開始頭痛,覺得又是好大一份功課。這時有這本工具書在手真的很讓人心安,可以快速地看一下這些商品到底是做什麼用(以決定自己是否需要),有哪些評價較高的品牌,然後快速地做出決定或鎖定範圍。


不過這本書也有缺點,例如書中雖然有一張輕量級推車的比較表,但其實還是少了四五台(這幾台在文中有,但沒有出現在最後的比較表裡);而且雖然有指出各推車座位能不能完全放平,但是只分為full和partial,沒有解釋到底是分幾段後仰或最大可以放到幾度。不同的角度表示嬰兒可以開始乘坐的最低年齡不一樣,有的起點是三個月、有的是六個月。我相信有些父母可以接受三個月後才開始用推車,但應該很少人願意等到小孩滿六個月,除非這是第二台推車,所以我覺得寫出可放最大角度是很重要的。

購物網站其實也非常好用,賣嬰兒用品最大的網站包括Amazon、Babies R Us、Target。在這些網站上都可以看到熱門的採購項目、網友的評價等等。我覺得最好的就是Amazon了,有些東西有數百人購買、評價還是4以上的,跟著買幾乎不會錯。(不是我迷信消費者的潮流,而是美國也有超多非常熱愛查資料的認真父母,他們的最終選擇往往也是各種採購指南建議的項目,而更好的是這些父母已經親自使用過了這些商品並給分,所以我覺得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比較商品的網站還很多,我覺得這一個網站也不錯,但列出的項目非常有限,所以建議跟Baby Bargains交互參照:http://www.consumersearch.com/family-and-pets (搜尋關鍵字 ConsumerSearch,嬰兒用品在Family and Pets Reviews項目下。)

另外一個絕對不要錯過的網站就是YouTube。雖然有一些第一次嘗試錄影的爸媽講得太冗長,有幾個商家的商品介紹也比較表面(比較像商品型錄而非真正的review),但還是有很多爸媽熱心提供清楚扼要的物品的使用、安裝實況,也有嬰兒用品專門店詳盡的商品介紹和比較,及一些品牌自己出的介紹影片。相似商品的比較在YouTube上一定找得到,而且有些東西透過影片呈現後細節一目了然(特別是嬰兒推車、擠乳器等較複雜的商品),所以這也是我經常造訪的網站之一。(有時還可以透過相關連結學到很多其他東西, 例如怎麼幫新生兒洗澡、換尿布、餵奶等等。)

生產中心與水中生產

在美國,對不同生產方式的態度分成兩大派。一派是現代醫學派,產婦在配有完善醫療設備的醫院裡、由醫生和護士協助生產。另一派是傳統生產派,產婦在birthing center(生產中心)或家裡、由midwife(助產士)協助生產。因為婦女們對生產過程有不同的期待和需求,所以經常分化為以上兩大陣營。關於這兩種方式的優缺點,一直是熱門的話題,而且兩種方式都有堅定的支持者,所以幾乎每一本跟生產有關的書都會同時提到兩種方式。

傳統生產方式之所以受到很多青睞,跟許多婦女希望受到更多個人關注、減低醫療介入、能以較有尊嚴的方式生產、希望立即建立與嬰兒的親密感有關。在醫院裡雖然醫療設施齊全,但醫生不可能花很多時間在一位產婦身上,而且整個醫療過程都標準化了,嬰兒一出生就被抱離母親、立即接受各種快速檢測和清潔,有些婦女不喜歡這種冰冷的生產模式,也不想要醫療介入(如打無痛分娩的麻醉藥epidural、剪會陰、使用陰道擴張器),所以選擇傳統生產。他們通常認為現代的醫療方式增加了產婦對生產的恐懼,而生產其實可以是一個溫和的過程。

傳統生產的好處是助產士會花很多時間在每一位產婦身上,陪你解決從懷孕到生產的各種問題,建立長期且親密的醫病關係,而生產時是在比較舒適隱蔽的環境下、配合自己的節奏進行;除了必備的醫療工具,不使用過多的醫療器械和藥物。嬰兒生出後,先放到母親的懷中,進行初次的肌膚接觸,然後才由助產士進行基本的清潔照護。

但傳統生產並不適合所有人,只有被判定為低風險(low-risk)的人才可以選擇傳統生產,若有懷孕併發症或其他特殊情形(如有非順產病史、懷雙胞胎)的人就只能去醫院。即使是低風險的孕婦,若在生產過程中出了問題,也得立即送醫。

我覺得兩派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不偏向任何一派。通常我嚮往比較自然的方式,但也喜歡現代醫療設施帶來的安全感。如果生產環境裡沒有任何較高級的醫療配備,我也會有點疑慮(雖然我相信自己會順產,但還是要預防意外的情況)。所以我最喜歡的是第三選擇:備有生產中心的現代醫院。(這是新興的概念,就是在現代醫院裡同時備有一般醫院產房和生產中心;孕婦在孕期內一樣由醫生看診,到快生產的時候才選擇要在哪個部門生產。若本來喜歡生產中心,但到懷孕後期醫生認為不適合,則還是在醫院產房生產。在生產中心生產的過程中,若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醫院內立即處理。)這種第三選擇的興起,不只是消費者的需求,也跟醫生的觀念有關。有很多醫生其實也支持不使用非必要的醫療介入,所以會尊重孕婦意願,讓有興趣而又低風險的孕婦在生產中心生產。

在傳統生產法中,其中有一種是水中生產。水中生產是孕婦躺在生產專用消毒過的大浴缸中,在溫水中分娩;嬰兒生出後由助產士抱離水中,放入母親的懷抱。(因為剛生出的嬰兒是靠臍帶獲得氧氣,就像在媽媽子宮內一樣處於水中、不需要靠肺部呼吸,所以不會有溺水的問題。)幾分鐘後,才剪斷嬰兒的臍帶,對嬰兒作基本的護理。

水中生產的最大好處是水可以減低產婦的壓力與疼痛感,也避免會陰過度撕裂。我看過很多影片後,覺得這真是最不血腥的生產方式,嬰兒抱出水面後不會出現血淋淋的樣子,而且產婦承受的分娩壓力顯然低很多。而且我也是屬於待在水中會比較平靜的人,所以我一開始就希望能在水中分娩,也對全Ohio唯一配備有birthing tub(分娩浴缸)的Miami Valley Hospital情有獨鍾。我很快地在網上找到了Dr. Guy,他以支持自然生產聞名,且是Miami Valley的合作醫生,所以我在確定他是保險涵蓋的醫生後馬上約了初診。